中卫日报
2022年07月07日

不应忘却那段历史和英烈们

□ 拓兆农

“我们不应忘记历史、忘记英烈、忘记我们走过来的路。”这是我在“后记”中写的话,也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。具体来讲,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:

一是个人情结。我想,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,大概都有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。这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使然、环境使然。正如我在小说“题记”中所说的那样:“年少时,在心中撒下的第一粒种子,往往是最纯真、最执着、最具生命力的。”少年时的这种英雄情结,可以影响人的一生。除了教育的影响,其实,英雄情结也是人性中最具光辉和生命力的道德元素之一。

第二个原因,就是我要为家乡的先烈们树碑立传。上世纪前半叶的四五十年,是一段风云激荡、波澜壮阔的悲壮历史,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、民族解放的铁血历史,更是一段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,聚集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,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历史。那么,在这历史大潮中,在我们宁夏、在我们中卫,究竟发生了哪些事?我们宁夏人,又为民族解放、国家独立出了什么力?或者说,我们的英雄在哪里?

关于这个问题,我在写《黄河风云》时,查阅了大量资料,而且在那部小说里也有反映。直到后来,我又读了不少资料,才发现在那个时代,尽管我们宁夏处于偏僻的大西北,但也未能置身事外,甚至景状更为惨烈。而且,在我们宁夏,尤其是在卫宁地区,也不乏精彩的革命斗争历史和载入史册的英雄人物。像张子华、孙殿才、李天才等人。要知道,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四年,即1925年,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驻扎银川时,便建立了第一个宁夏党组织。1926年国民革命军路过中宁时,15岁的孙殿才就成为卫宁地区第一个共青团员。就是说,宁夏和卫宁地区是最早点燃革命火种的地方之一。如此深厚丰富的红色历史,应该是作家文学创作的宝藏。我还想,家乡人写家乡的历史,写家乡的英烈,传扬家乡红色文化也是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在创作这部作品过程中,我有如下的一些想法和体会。

一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真。小说中的诸多历史事件、社会状况、风土人情,我都是尽最大可能还原其原貌、力求其真实性。所以,在小说中我十分注重注入那个时代不同地方、不同时节的大小历史事件、故事传说、生活场景等,可以说,涵盖了那个时期宁夏和全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教育、民生等各个方面,尤其是对那个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,也用了很多笔墨。

在细节等方面,我也竭尽所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性。像国民革命军部队驻扎中宁,冯玉祥将军为“四海客栈”田掌柜赠送对联和诗词。当年宁夏城、北京车站、大前门的场景就是那个样子。尤其是宁夏城的各种吃食、饭馆、建筑位置布局,也是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原貌。

二是最大可能地尊重人物原型。如何写好英烈,或是塑造好人物形象,也是我在一直考虑的问题。我的想法是:要最大可能地尊重人物原型。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原型的,“宁安三才”就有张子华、孙殿才、李天才三位英烈的影子。即便是不少次要人物也不是虚构的,很多真实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。

其实,在写作过程中,我并没有刻意塑造他们,或是用很多的笔墨虚构故事。我在查阅资料过程中,读了他们的故事,他们的形象就已活脱脱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了。

在人伦道德修养方面,他们也是可圈可点的,我并没有怎么拔高他们。这些革命前辈,不但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,有着共产党人忠诚、无畏、甘于献身的党性特质,而且,在他们的身上,还闪烁着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性光辉。正如我在“后记”中写的那样:“在我看来,无论是昨天,还是今天;无论是作为一个革命者,还是作为一个自然人,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。因为,在他们身上,有着跨越党派、民族、地域和时空的诸多人性亮点!”

主要人物的原型本来就很立体丰满,所以,在创作中我并没有刻意地去塑造。在写作过程中,随着他们一步步成长的足迹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,我只是进行了文学化的叙述和描写,或者说是作了一些合理性的推演和想象。在我大多数的写作状态中,我脑海中飘转的不是“文学的他们”,而是“复活了的他们”,我只是把一只只破碎了的瓶子,复原了而已,或者说,把一座老屋翻修了而已。我想,过多的“美化”,就是亵渎了他们。

三是最大可能地注入思想内涵。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。60万字的长篇小说的确是件浩大的工程,它的承载量很大,所以一定要让它承载更多的东西。在创作中,我总是想贯彻我对人性的一些思考。我认为,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,即便有绝对的好坏之分,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一种“灰色”地带。就是说,他们身上都有善与恶的元素,只是二者的比例不同。同时,随着环境、经历的不同,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、转化。而所谓“环境”,有自然环境、家庭环境、社会环境,或者说是“教育环境”或“教化环境”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,可以酿善,也可产恶;可以造就英才,也能孵化奸雄。这个道理很简单。这个教育环境,可以是主动的,也可以是被动的。可以是思想的教导,也可以是现实环境的迫使。

四是谈谈语言风格。小说总体是以“历史老人”的口吻叙述回首历史的,我有意识地讲求语言的平淡自然、诙谐有趣,注重使用民间俗谚和方言。另外,小说中我使用了大量民歌、古诗词,目的就是增强小说的表现力、提升可读性。

长篇小说的载体很大,语言风格可以因人、因势而用。叙述语言讲求统一性,人物语言可以因人而设。小说写出来是给别人看的,也是由别人去感受和评论的。想不好,就写不好;但想得好,也不一定写得好。这牵扯到天赋、历练和学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。

五是谈谈作品存在的不足。说实话,我的这部小说是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的。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:结构不够繁复、心理描写少、细节描写不够细腻、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缺乏辨识度等。这些意见都是很中肯的,也是直指“命门”的。

文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。如果以后能够再写的话,我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,回归小说的本真,并力争有新的突破。感谢那些远逝的英烈和革命前辈们,感谢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。我的这些不怎么成熟的作品,就像是一束开放在黄河岸边的野花,虽然没有牡丹“开花时节动京城”的国色天香,但它盛满了一个黄河子孙对革命前辈、对故乡大地的无限敬意和感恩之情!

主办:中卫市委宣传部 网站环境支持与维护: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中卫新闻网(www.nxzwnews.net)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
编辑出版中心:(0955)7023343 新闻采访中心:(0955)702317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(0955)7016777 营销中心:13739549834
中宁记者站:13469678886 海原记者站:15009555618 电子信箱:nxzwrb@163.com 宁夏新闻网 技术支持 宁ICP备12000810号
欢迎到中卫新闻传媒中心大楼706室办理报纸/电视/广播广告发布业务 地址:中卫市行政中心西侧(电视塔旁) 电话:(0955)7989099 宁公网安备 64050202000003号
2022-07-07 1 1 中卫日报 c264729.html 1 不应忘却那段历史和英烈们 /enpproperty-->